——话说石门之十
在梁启超先生看来,中国古代有六位顶级水平的政治家,即管仲、商鞅、诸葛亮、李德裕、王安石、张居正,其中的这位李德裕,是唐朝晚期的著名政治家和诗人,赞皇县人。
梁启超先生说的这六位顶级政治家,都当过宰相或相当于宰相的官职,是皇权之下最高级别的国家管理者,在浩瀚的中华历史中能够被史学大师梁启超列入这个行列,绝非等闲之辈,事实也的确如此,这六位政治家都创造了光耀千秋的业绩,只不过,李德裕的名气似乎比那几位要小一些,古往今来,说管仲、赞商鞅、夸诸葛、敬居正、颂安石的文章、诗词及其他文艺作品,很多,而对李德裕,相对而言少多了,这是不公平的。
有充分的事实说明,李德裕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出色的政治家,是历史上罕见的治国理政的高手。
李德裕从小就聪慧异常,当朝皇帝唐宪宗还经常抱起李德裕坐在自己的膝盖上逗乐,如果是个禀赋一般的顽劣小儿,宪宗不至于如此喜欢。能有机会被皇帝抱坐在膝盖上,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小孩子,李德裕是李吉甫的次子,李吉甫是宪宗时的宰相,国家重臣,不过这位重臣也是一位父亲,还是一位爱得瑟的父亲,父亲一般都喜欢夸耀自己的儿子,李吉甫也是如此,总是夸耀自己的儿子李德裕如何如何不得了,如此得瑟就引来了同事也是老朋友武元衡的好奇,武元衡提出要见见李德裕,于是李吉甫带着李德裕来了写字间,刚好李吉甫出去办事,武元衡来了,就问李德裕,孩子,你最近读的什么书?李德裕竟然不回答。武元衡就对李吉甫说你这儿子没有你说的那么神啊!李吉甫感到很没有面子,于是回家埋怨李德裕,真给我丢人,李德裕则说,武元衡作为国家大臣,应该问这个问题吗?应该问国家大事。武元衡得知,很是惭愧。这个故事叫“语惭武相”,流传很广,有人考证说这个故事存在漏洞,是杜撰的,不管是不是杜撰的,有一点可以肯定,耳濡目染之中,李德裕从小就表现了出了政治才华和政治抱负。
长大后的李德裕并没有参加科举考试,而是门荫入仕,在唐朝,尽管已经实行了科举取士,但同时还有门荫入仕,你爸爸是高官,你就可以直接当官。李德裕本人对科举还抱有成见,认为门荫入仕好,而科举取士不好,山野村夫读了点书能作诗词歌赋写锦绣文章而已,治国理政,哪里比得上从小就在庙堂之上高官之家熏陶成长的人呢?这点狭隘为他埋下了不幸的种子。
李德裕的自信却不是虚妄的,走上政坛之后,他表现出的政治才干极为出众。他先是在京城任职,后来出任了浙西观察使,正值平叛时期,当地驻军需要大量经费,而府库却极为空虚,李德裕带头过简朴的生活,节约费用,把结余都用在军需上,尽管做不到完全保证,但是看到李德裕也带头节约,将士们还是很拥护他。这说明他有高水准的品质,从小在京城长大,锦衣玉食的,却也能吃得这般的苦,这就是品质高的表现,同时,这也说明他在政治上的成熟,公众形象是政治人物最重要的基础之一,政治管的是众人的事,没有个好形象怎么管得好呢?
在任期内,李德裕还大力推进移风易俗,教化民众,把那些有正能量的祠堂修缮保留,把那些邪门歪道的一千多座祠堂全都拆毁,那可不是一般的拆迁,祠堂是古代社会重要的文化阵地,弘扬什么,倡导什么,宣传什么,传播什么,祠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,保留什么祠堂,就是在倡导什么文化,拆毁什么祠堂,就是摒弃什么文化。几年时间,江南之地弊风尽除,也就是社会风气大为好转。李德裕搞文化建设的水准高,高就高在他抓得住核心问题,高就高在有气魄有胆略。
李德裕肯为民请命,并且有这个能力。唐敬宗继位后,奢侈无度,向浙西下令敬献这个敬献那个,都是很贵重很劳民伤财的东西,如果敬献,本地百姓势必负担沉重,如果不敬献,皇帝势必怪罪,如何解决这个两难呢?李德裕就给皇帝上奏折,摆事实讲道理,竟然说服了皇帝。
史书记载李德裕多次劝谏皇帝任用贤人,远离奸佞,节制用度,对敬宗、文宗、武宗,都有过刚直的劝谏,并屡屡被皇帝接纳,劝谏是很难的,位、时、度要把握好,劝谏方式要把握好,多么不容易啊!自古以来,敢这么做的高官本来就不多,做了又能成功的,就很稀少了。
李德裕还治理过西川、淮南等多个地方,卓有政治建树,走到哪里都能保境安民、发展经济、改善文化。他的政治生涯的高峰出现在第二次出任宰相,位高权重的李德裕以自己出色的政治、军事才华,以战略家的韬略,以舍我其谁的气魄,以过人的胆略,殚精竭虑地辅佐唐武宗,收复北燕失地,回击回纥侵扰,平定藩镇叛乱,裁减冗余官吏,抑制内廷宦官,整理社会文化,就是打击泛滥的佛教,创立了良好的局面,史称“会昌中兴”,他与唐武宗之间君臣一心、精诚合作被誉为“晚唐绝唱”。
这样的日子李德裕过了六年,那是怎样的一段辛苦而充实的时光啊,李德裕有首诗——《长安秋夜》,或许可以让我们看到他的生活片段,感受到他的胸襟和气度:
内宫传诏问戎机,载笔金銮夜始归。
万户千门皆寂寂,月中清露点朝衣。
意思是皇宫传出诏书问讯前方战机,金銮殿处理完国事深夜才归。千家万户此时已经寂然入梦,月光下露水清莹点湿了朝衣。
李商隐评价李德裕为“成万古之良相,为一代之高士”。这句话中的“成”字用得极妙!一位高士,仅有才华是无法建功立业的,还需要很多其他条件,越是位高权重的岗位越是如此,李德裕得到了这诸多的条件,所以才能“成”,一展才华,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。
历史有三种,第一种是事实上的历史;第二种是记录下来的写、评出来的历史;第三种是世俗中传播的历史。这三种历史会有差距,李德裕在世俗传播的历史中名声并不大,远不如管仲、诸葛亮他们,这是为什么呢?
赵建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