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话说石门之九
看历史人物要历史地去看,不能离开他所处的境遇和环境,唯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所为。
苏味道当宰相的时代,皇帝是武则天,那真是一个强人辈出的时代,武则天就强势得不得了,不强也没办法,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,她挑战了绵延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和伦理观念,不强,根本就镇不住,武则天是位伟大的皇帝,治理国家很成功,这与她的强关系密切,自己强不说,武则天也用了很多强人,有狄仁杰、张柬之这样的忠臣,也有张易之、武承嗣这样的奸臣,还有酷吏,在那样一个强权盛行的时代,生存的智慧显得尤为珍贵,模棱两可就是这样的智慧,其实就是处事圆润的智慧,否则,强权之下,旦夕祸至,什么也干不成。狄仁杰这样的千古名相,张柬之这样的复兴唐朝的功臣,处事不圆润吗?其实也很圆润,不然历史也不会给他们机会,只不过他们干成了很多大事,而苏味道,由于很多因素并没有多少彪炳史册的大业绩,中国历来是个以业绩论英雄的社会,所以苏味道模棱两可是圆滑,而狄仁杰模棱两可则是圆润。其实,如果以人生境界论英雄,苏味道的水准并不低,作为国家的精英,他为那个时代的安定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,不过,他的那些治国智慧淹没在了浩瀚的历史尘埃之中,没有足够的闪光而已。
苏味道的模棱两可并没有带给他好的结局。武则天岁数大了,有些糊涂了,开始胡来了,重用了张昌宗、张易之这样的奸佞,二张把持朝政,乌烟瘴气。等到武则天还政于唐和去世之后,二张被诛杀,很多人受到牵连,苏味道就受到了牵连,被贬到了四川眉州任长史,又迁为益州长史,那一年他五十八岁了,在当时,这个年纪已经不算小了,巴山蜀水,重峦叠嶂,雾霭沉沉,水土不服,加上心情不好,与去益州上任的路上,苏味道与世长辞。
我一直奇怪,按照常理,在唐朝官场的最高层,苏味道以模棱两可处事,有必要去向别人标榜吗?以他的修为和阅历,会做这样的事吗?显然不可能,没必要标榜,更不会那么傻跟别人乱说,那么,苏模棱的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?
最大的可能,是苏味道的确说过那样的话,但关键是对谁说的,他会对谁说这种推心置腹的话呢?只有两种人,一种是自己的亲人或后代,一种是自己的学生或好友,也就是说,这种私下的交流被人透露给了更多的人,甚至宣扬给了社会,会是谁呢?已经不可考证了,自己的儿子不太可能,我估计很有可能是学生或好友。这些年来,不是有好多位名人被自己的好友给黑了吗?比如央视的一位很棒的小伙子,一位主持人,就被好朋友在网上发照片给黑掉了,这事唐朝时也会有啊,我相信苏味道也是被黑了,现在还有人在继续黑他。
栾城出一种酒,叫“味道府”,这一名称和品牌就取自本地名人苏味道,酒的品味不错,但与几个周边有名的酒业相比,市场影响力相对小一些,媒体上有人议论,认为这与苏味道在历史上的声誉有关,这种看法就属于浅薄地看历史,不能理解苏味道就妄加评论。再说了,本地名人是资源,如何挖掘是后人的事,如何卖酒,更是后人的事,怎么可以把责任推给古人呢?
苏味道有四个儿子,三个儿子都做了官,这很顺理成章,书香门第,官宦人家,培养的就是社会精英,就是治国理政的人才,但是他的二儿子苏份却没有做官,苏味道去世后,苏份就一直住在四川眉山县,娶妻生子。
三百多年后,苏份的第九代子孙里有个人叫苏洵,苏洵的二儿子叫苏轼,三儿子叫苏辙,这就是大名鼎鼎的“三苏”,是我国历史上璀璨的文化明珠,其豪放派诗词光耀千秋,蜚声中外。
“三苏”在他们的文章、诗词、书画上经常署名“赵郡苏洵”、“赵郡苏轼”,这就是对祖居之地的怀念之举,唐宋时期栾城属于赵郡。苏辙还曾经被朝廷封为“栾城县开国伯”,这应该是很高等级的封号,他的作品集就叫《栾城集》。苏轼的墓志铭上也有“苏自栾城,西宅于眉”的文字,意思是苏氏家族的祖居之地是栾城,后来在西部的眉山又建了个房子安了个家,这有点类似于你到外地买了房子,但你是客居那里,你的家乡还是家乡。
四川眉山建有三苏祠,还供奉着眉山苏氏始祖苏味道的画像,苏轼后人一直没有中断对苏味道的纪念,其实也是在品味他。作为家乡人,我们也应该多去品味苏味道。模棱两可的对错、好坏暂且不论了吧,今天的社会环境内,模棱两可应该越来越没必要了,但是圆润,总还是需要的,人与人相处,人与社会相处,不过于自我,总考虑到他人,不必事事、处处都要分个对错、论个曲直,这总是有必要的。
在苏味道的家乡有他的衣冠冢,世代有人守护,逐步形成了一个村落,就叫苏邱,这个村子和苏味道的墓还在,距苏味道墓不远处有一座小桥,叫清明桥,每年清明节的时候,都有人走过这座桥去祭奠苏味道。
赵建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