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4000-800-655
  • runfengjiayuan@sina.cn
您现在的位置 : 网站首页 > 企业文化 > 培训交流
贪玩
发布时间:[2016-01-08 09:08:50]

    来到润丰,有幸聆听石总的授课,万分荣幸。

    那天石总跟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太平洋战争,以及企业号的故事,认真想想很有意思,使我对“任务式指挥法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赶紧翻出来曼施坦因元帅所著的《失去的胜利》,再读一遍,又是另一个味道,又一个认识。

    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孩子的教育。

    一岁多的时候孩子就去了早教,也认识了很多家长,借助于早教中心的活动我们进行过很多交流,我发现4-5岁的孩子家长,探讨最多的问题就是:怎么对待孩子的“贪玩”。

    有位妈妈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密不透风:白天上课,晚上不但有课内作业,还有妈妈给布置的家庭作业,还要练琴,周末的课外班也排得满满当当……说到这里我就说该给孩子留出一些自由时间,让孩子玩一玩。

    这位妈妈说:“我也想让他玩啊,可是有这么多任务呢,别人都学,他不学就落后了呀。”

    我反问了一句:“玩也是一种学习啊,别人玩,他都没机会玩,不也落后了吗?”

    这位妈妈说:“你太会说笑啦,玩怎么可能是学习?”

    能报名早教的孩子,父母的认知水平应该都不错,但是我发现这些父母仍然是“谈玩色变”,他们把玩耍看做是虚度光阴,是输在起跑线上。

    我觉得,这样的父母反而是在起跑线上扼杀了孩子的竞争力。孩子的童年,通常有两种风格,一种是自选动作为主,一种是规定动作为主。

    如果是自选动作,意味着极大的自由度,也意味着孩子在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规划、选择、取舍。哪怕搭个积木,他也要从头开始思考:我要做个什么样的积木,在哪里搭,要不要联合同伴一起做,到底是搭城堡,还是做个游乐园,要做成什么样的风格,如果和小伙伴意见不一致怎么协调,做成以后怎么玩……如此说来,每一次自由玩耍,都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微型的项目,孩子完整地体验了做事的全过程。

    而如果是规定动作,比如上课外班之类的,思考和决策通常是父母的事情,孩子有行动力就足够了。

    打个比方来说,完成规定动作,是像员工一样在做事;而完成自选动作,则是像老板一样在做事。这两种风格不但思维路径不同,彼此的目标也完全不同——规定动作追求的是“完成”,自选动作要的是“好玩儿”。

    以我自己的亲身感受来看,孩子眼里的“好玩”,一定是可以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的事儿,当一个孩子心心念念想着怎么好玩的时候,也是他创造力大爆发的时刻。因此,孩子如果想始终保持愉悦状态,那么,一定要主动选择,而且一定要创新。别笑,这不是空洞的口号!如果仔细观察孩子的独立玩耍就会发现,孩子会不断尝试新的玩法,在成人看来,这些方法未必新鲜,对孩子而言,他们超越了自己现有的认知和经验,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。

    现在,我们习惯性地把玩耍和学习对立起来,仿佛只有那种正襟危坐的学习,才是真正的学习。其实,这是极大的误区。孩子在“好玩儿”的状态里,他在不知不觉锤炼着终身受用的做事能力。

    从这个角度来看,玩是一种无形资产,也是最高级别的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