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东
我对节日福利最早的记忆就是父母的单位,一到节日就发东西,发福利成为了厂子里家家户户都快乐的事,发的东西也比较丰富,副食品比较多,有一次发鱼,一大卡车,职工每人都拿着个脸盆排队领,幼儿园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在远处坐在小板凳上看,看到自己的父母就很兴奋,我看到了父亲用一只手拿着脸盆,盆里面是两条大鲤鱼,微红色的鱼尾巴露在外面。晚上被接回家,我嚷嚷着要看看鲤鱼,结果已经炖熟了,为此我还老大不高兴,母亲就抱着我到隔壁家去看了看。还有一次发螃蟹,发完后剩下一大堆螃蟹腿,搞后勤的人问厂里的领导怎么处理,领导决定也分给大家,有多少人就分多少份,这件事为职工津津乐道,我听了无数次,所以记忆深刻。
工作以后,党政机关也发节日福利,有时是副食品,有时是米面,在青海的时候,每年春节每人发一只羊,收拾好的,冷冻着的。每到节日,发福利都是大家很关心的事,办福利的人压力还不小,众口难调,抱怨总是有的。如今,很多国有企业和党政机关都不发福利了,倒是很多民营企业还坚持发福利,比如我服务的润丰集团,每年都发,从未中断,发的东西也比较简单,大都是米面油而已。
我向老一辈求证过,发福利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就普遍存在,那个时候物资匮乏,商品短缺,许多东西都是凭票供应,限量供应,许多东西压根就没有供应,单位的管理者为了改善大家的生活,由单位出面以集团的力量去采购紧俏物资,其实类似于团购,如果真搞团购,很多人家也是舍不得吃那些东西的,于是就干脆由单位开支了,这就是所谓的福利,是工资之外的另外形式的一种收入,这个“福”字用得真好,福利的本质是企业和管理方对职工的关怀,是一种扎扎实实的举措,也是很了不起的举措,是在艰难困苦的岁月出现的体现人性光辉的举措,其价值远远超出了物资本身的金钱层面,对职工的归属感,对团队精神,对企业的人文环境,正面意义都大得不得了,甚至可以说是我国管理界一个值得自豪的创造。发福利成为了一种传统,乃至成为了一种习惯,其本然的意义往往被人们淡忘,可是一旦失去,不发福利了,人们又会十分的失落,近日网上报道就有人在谈这种失落。
今天,发福利的实用价值其实已经很小很小了,如今物资极大丰富,物流高度发达,通过发福利来改善生活已完全无必要了,那么为什么职工还喜欢领那点东西呢?或者说习惯领那点东西呢?这在于东西其实是次要的,对职工而言,重要的是东西背后所承载的那个信号:企业和领导对你生活的关怀。职工喜欢、渴望乃至习惯接收这个信号,不论认知与否,不论认知的程度如何,这种信号总是让人愉快的,对于真心关怀员工的管理者而言,这个信号是其品质、魅力和领导力很好的注解,对于不真心关怀职工的管理者而言,这个信号也带来了一种希望,或是幻想,犹如漆黑的夜里,萤火的闪亮。
发福利是个好传统,在今天的延续却也面临不少问题,众口难调还不是大问题,谁也不会太在意那点东西,理解才是大问题,管理者的理解和职工的理解,促进大家对这一传统有准确的理解,这个传统的意义方能更充分的发挥出来。“度”的把握也是个大问题,把发福利真的作为员工收入的主要形式之一,就错了,有的企业就是如此,发得太大发了,不仅会丧失正面意义,也引发社会环境的否定,管理者其实也面临多重风险。
当年那鱼的滋味真好,至今尚有余香!